武媚娘同样震惊不已,她不敢相信李元昌竟然真得要放所有人进来,这郡王是疯了吗?
然而李元昌就只是懒洋洋跟她说了一句。
“粮食的事情我早有准备,这些灾民收下又有何妨,还记得本王问过你这年头什么最重要吗?”
“什么?”武媚娘这是真的迷糊了,之前她也想过这个问题,但能想到的无非是权力,但是一种不具体的回答。
李元昌在这里给出了答案:“人才啊,这是个人才稀缺的年代,同样,也是个缺少人力的时代。”
此时正处於初唐时期,刚刚经历了隋末大乱,人口早已锐减,难比以往,在这种情形下,别说是李元昌他稀罕人力。
就是朝堂上所有人都稀罕。
生产力不足呀。
要是这次的灾民全都死了个干净,那接下来不得劳力一降再降?
这一点是朝廷无法接受的,同样也是李元昌不愿看见的,只要撑过这一次灾情,他就会将这些劳力好好运用起来,大力开发荒地。
到时候不管是粮食,还是棉花,又或是自己的织坊,他都要搞起来,拢洲别的不多,就是地多,尽管放开了让劳力去耕作去。
至於他为什么这么有把握撑的下这批灾民?
那自然是他未雨绸缪喽。
别看李元昌整天闲来无事,但这段时间他不断地让拢洲各方势力运作各自的力量从外地调集物资粮食,反正财力方面李元昌是不用担心的。
而且这回他可没有坑这帮商人,而是他自己拿出了钱买粮食物资,就是要确保各家尽力行事。
不然如果要他们出力又自己出钱来给拢洲做事,保不齐他们就会偷懒省力。
而用李元昌的钱办事,那就不一样了,毕竟谁也没那个胆量克扣李元昌的钱,都拿出了万二分的精力运作起来做事。
如此一来,拢洲这段时间一直都有大量的粮食进项,尽管李元昌的资金少了不少,但李元昌并不觉得心疼。
因为他相信,之后他的回报将会更为猛烈。
就如这段时间,全城的人都知道拢洲的郡王亲自拿出钱财给灾民救灾。
同时兴办了织坊,给灾民提供工作机会。
一时百姓都是对此交口称赞不绝啊,诸多灾民更是对郡王感恩戴德。
一帮世家暗地里都在嘀咕,觉得这郡王为了名声倒是舍得花钱,但又想到里面或许有不少钱是自己家的,就又暗自心疼,直呼这小小王爷过於阴损。
当然,这话没人敢当面说出来,就是在家中也要压低声音小心翼翼地提起,万一就传出去了,以这郡王的脾性,还不是分分锺过来搞事?
除此之外,前一段时间造的义仓也在此时派上了用场,之前大家在响应号召下,有不少的粮食被储存进了义仓,其中给出大贡献的自然还是这些世家。
虽说这一次次的事情这些世家都有被迫的原因去做得,但不得不说,李元昌之所以能见到拢洲向好的方向发展,还真得亏了这帮地头蛇。